close

  在“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新城新區的定位與發展”論壇上,與會嘉賓就新城發展應如何定位等問題發表見解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。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、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。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。
 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的戰略,不僅是化解首都城市病的需要,更是中國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,是繼長三角,珠三角之後的第三極。新型城鎮的建設,北京周邊城市的發展,都將為疏解首都城市壓力進行資源有效地整合、配置起到非常重大作用。在“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新城新區的定位與發展”論壇上,與會嘉賓就新城新區的功能定位、佈局優化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。
  新區需靠軟硬環境吸引投資者
  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
  京津冀的佈局是近年來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,21萬平方公里有兩大都市,這本來是這個區域的優勢,但是北京、天津這兩個城市越來越大,一個規模2000萬人,一個是1000萬人,而河北的城市200萬人口的都不多。
  我就在分析,河北的城市,區位條件,交通設施,各方面資源稟賦都不差,氣候也和北京差不多,為什麼漲不起來?當然了,北京有虹吸效應,天津也有虹吸效應,大量的要素都給吸進去了,這是區域經濟的一個特征,大城市確實有聚集效應,有虹吸效應。
  產業的發展,企業的發展,包括我們投資者的選擇,要選擇在什麼地方,一定是選擇在基礎設施非常完善,環境非常好,交通非常便捷的地方。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,企業是自主選擇,一定是比較良好的投資環境。
  有記者問我,天津這個地方不是很先進,條件也不是那麼高,一個新區怎麼吸引投資者來,我說天津新區一旦環境改善了,設施完善了,你不用天津的人去招商引資,投資者也會來,投資者奔的是機遇和這個地方軟硬環境。
  北京應在減量規划上做出探索
  ●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、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
 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2014版的城市規劃修改工作,前不久跟首都規劃委員會做了規劃工作的彙報,這次調整,一個是要結合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大背景,第二個還要面對北京自身發展遇到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,怎麼樣解決城市病的問題。實際上對於北京來講,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下一步的發展功能定位,中央也提出經濟中心、文化中心,國際交往中心等定位,進一步圍繞強調這幾個定位疏解首都的核心功能。
  我們提出,針對北京目前的資源環境的條件跟解決城市病的問題,要在減量規划上進一步做出探索,就是在現有的建設用地的條件下,要縮減建設用地的規模,提升建設用地上的發展效應和質量。
  另外,進一步解決城市現在發展一些地方效益、質量不夠高的問題。比如我們怎麼樣使北京的城鎮空間、格局,跟整個區域的空間格局更加協調,北京的生態空間,怎麼樣跟周圍的生態體系一起融入到整個京津冀大背景當中,這也是這次總規修改當中需要考慮的,也包括環境污染,大氣防治的問題。
  需有前瞻性規劃應對“城市病”
  ●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
  和國際大都市比較,北京為什麼這麼早就爆發城市病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。北京的城市病非常核心的兩個問題,第一個就是沒有通過我們前瞻性的規劃實現人口的均衡佈局,或者在城市區域內,包括周邊的區域內沒有實現多中心。第二個核心原因,我們北京的交通體系沒有建立起像東京一樣的地鐵,市郊鐵路新幹線所組成的具有強大承載力的交通體系。
  從國外的城市來看,一個大城市和周邊的城市之間形成了一個合理的設計,這個設計往往是和它的交通體系相匹配的。中心城一般要控制,不能太大,周邊用綠化隔離起來,所以北京市93版的規劃非常有前瞻性,當時綠化隔離,周邊設定了14個衛星城,這樣把城市控制住。第二個思路是要把周邊聯繫起來,這個後來為什麼沒有實現呢,我總結了三條,第一個是距離,周邊的衛星城和主城之間首先不能太近,一般是三十公里到七十公里,穿過綠化隔離帶,有一個衛星城和主城聯繫。
  第二個是通道,衛星城和主城之間一定是通過一站式的鐵路到達,十多年前我去美國,成千上萬的人從火車站涌出來,然後下了地鐵,出了地鐵進寫字樓,下班以後就回去了,我們總結一下自己的衛星城,缺的就是一站式到達的市郊鐵路。第三個是規模,不能無限地攤大餅,需要形成緊湊式的相互聯繫。
  (下轉A特13版)  (原標題:發揮地緣優勢 建設新型城鎮(1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cfykpctn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